|
|
|
體育總局關于印發《關于推動運動促進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
http://www.f7wzy.cn 2025年9月26日 來源:體育總局 |
|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體育行政部門,機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有關全國性體育社會組織,有關體育院校,有關企業:
《關于推動運動促進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總局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體育總局
2025年9月11日
關于推動運動促進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運動促進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運動促進健康需求,制定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健康中國、科技創新等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開展體育“四個重要”的創新實踐,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凝聚思想共識,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體育和衛健、教育、文旅、民政等部門高度協同、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助力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
堅持預防優先,發揮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和康復治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各類人群提供科學規范、形式多樣、方便可及的運動促進健康服務。堅持融合發展,整合政府、社會、市場等資源,構建“大體育”“大健康”協調發展格局,形成運動促進健康工作合力。堅持改革創新,鼓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探索建立規范化、專業化、智能化運動促進健康服務和管理模式。堅持統籌兼顧,加強風險防范,守住安全底線,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構建具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的運動促進健康發展路徑。
聚焦“十五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全民共享的運動促進健康服務體系,運動促進健康工作在全國各省(區、市)普遍開展;實現科學理念更加普及、政策體系更加健全、服務內容更加多樣、機構載體更加完善、人才隊伍更加充實、科技支撐更加充分、組織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科學健身素養明顯提升,科學運動逐漸成為群眾自覺踐行的健康生活方式,運動促進健康事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服務體系
(一)加強宣傳普及,倡導運動健康理念
推廣“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運動是良醫”等主動健康理念。提升全民科學健身素養,堅持預防為主,強化防治結合。建立運動促進健康宣傳教育體系,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引導樹立正確運動健康觀,推廣健康生活方式。鼓勵各地各類組織結合全民健身日、體育宣傳周、科技活動周、愛國衛生月等重要節點和體重管理年等主題活動,充分利用“體育+”“+體育”融合場景,開展多種形式的運動促進健康主題活動、特色賽事和科普宣傳,持續深入城鄉、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為群眾提供科普宣教服務。加強科學健身指導、慢性病運動干預、運動營養、運動康復等科普內容的創作和推廣。在全社會營造 “會健身”“常健身”“愛健身”的濃厚氛圍。
(二)創新工作機制,優化運動健康服務
創新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方式方法,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身強體和非醫療運動健康干預服務,開展常態化國民體質監測、運動風險評估、常見慢病共病人群運動干預、運動防護、運動康復、運動技能指導、運動營養建議、運動心理咨詢等多樣化服務,長效化、常態化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科學健身指導。支持各地積極試點、推廣運動處方,提高服務安全性、有效性水平,增強服務的規范化、個性化程度。構建“測、評、導、練”等基礎服務閉環,建立數字化個人運動健康檔案,針對性開具運動處方,配合開展膳食營養指導,提供綜合健康管理方案。支持各地將運動促進健康項目納入居民健康管理內容,推動將國民體質監測指標納入健康體檢。充分發揮健身氣功、太極拳等傳統體育項目的健身功效,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需求。
(三)加大項目投入,推進服務載體建設
各地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結構、體育與衛生事業發展情況、居民運動健康需求特點等因素,合理規劃運動促進健康服務機構建設。開展運動促進健康中心試點建設并有序推廣,鼓勵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深化合作。充分利用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館、國民體質監測站、體育公園、健身房等體育空間,依托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社區服務場所、體檢機構、康養機構、高校、企事業單位、商業場所等多種載體,探索多元化建設模式。綜合考慮服務內容、空間規模等因素,合理配置設施和器材。調動多元主體參與建設運營,豐富服務業態,構建可持續運營管理模式,提高運動健康服務的可及性、便捷性和持續性。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配置適老化健身器材的多功能健身場所,提供適老化運動健康管理服務;增加青少年適齡化的器材、場所和服務。鼓勵各地開設運動健康指導、運動干預、科學健身等相關特色門診。
(四)強化技能指導,關注重點人群需求
關注老年人群,充分考慮老年人群的健身需求和身體機能特征,科學管控運動風險,增強肌肉力量,重視老年肌少癥預防,降低跌倒風險。針對老年失能或半失能群體,實施主動康復與被動訓練結合的指導方案。建立醫療機構、社區、家庭聯動的服務機制。關注兒童青少年,加強科學健身知識普及,促進健康生活方式養成,推廣校園“體衛教”融合干預機制,防控兒童青少年肥胖、近視、脊柱側彎及心理健康等問題。關注職業人群,積極營造工作場所的運動支持性環境,改善因久坐少動和運動不足帶來的職業健康風險,引導職工積極參與運動,促進職工身心健康發展,提升職業健康水平。關注女性健康,加強全周期的運動指導,規范孕產期、更年期等特殊階段的運動健康管理,輔助防治多囊卵巢綜合征、骨質疏松以及心理健康問題,提升女性群體的身心健康水平。支持各地結合本地區人群特點和需求,提供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運動促進健康服務。
三、完善運動促進健康支撐體系
(五)鼓勵融合創新發展
完善協同機制,深化創新驅動,著力打破行業邊界壁壘,推動跨部門、跨領域資源高效配置與協同聯動,鼓勵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服務多元主體共建共享機制。以場景聯動、業態融合為突破點,構建“運動健康+”全鏈條生態體系,豐富運動促進健康消費場景。探索運動促進健康與教育、醫療、康養、文旅、休閑、鄉村振興、數據服務等業態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鼓勵在賽事活動、冰雪經濟等體育場景中提供運動促進健康產品和服務,打造多業態復合型服務場景,加速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深度耦合,培育覆蓋全民、全周期、多維度的運動健康服務生態體系。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運動促進健康人才隊伍建設,組建專業服務隊伍,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積極培養和引入具有運動處方、運動防護、運動營養、運動康復、健康管理等相關知識的專業人才,充分利用社會體育指導員、醫護人員等專業人才。研究建立運動健康指導從業人員培養標準、崗位資格認證和培訓教程體系,明確準入門檻,開展體育、衛生健康領域間交叉培訓。鼓勵相關高等院校優化學科布局、增設運動促進健康相關專業和課程,設立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項目,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專業人才。開展運動促進健康領域專業培訓,鼓勵服務機構為相關專業學生提供實踐、實習機會。發揮社會組織在專業研究、人才培養和行業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運動促進健康相關人才職稱體系長期發展路徑。
(七)強化科研攻關應用
搭建運動促進健康科技創新平臺,遴選優質科研力量建設體育總局體衛融合重點實驗室。設立全民健身科研項目,發揮交叉學科優勢,依托體育、衛生健康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聚焦運動促進健康機制和關鍵技術、重點人群身心健康需求等方面開展科研攻關。加強運動處方的系統化、規范化、標準化研究,探索建立并不斷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遴選科學性、實用性強的科研成果,支持成果應用轉化推廣,形成滿足群眾需求的服務項目或產品,在服務載體落地實踐。推動競技體育體能恢復、損傷預防、科學營養等技術應用向大眾健身、康復領域轉化,讓競技體育科研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提升全民運動健康水平。
(八)推進數智創新賦能
推進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打造數智應用場景。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積極應用智慧可穿戴監測設備與器材,提高服務科技含量、精準度和科學性,增強服務便捷性和體驗感,支持服務效果的跟蹤分析。體育總局牽頭統一數據接口與傳輸標準,確保數據規范、高效流通;加強數據歸集、安全管理及個人隱私保護,打通信息系統壁壘,探索跨領域數據互通共享,助力科研、管理、服務,實現數字化協同治理。將運動促進健康納入智能體育服務典型案例。
(九)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充分發揮運動促進健康對體育產業的帶動作用,落實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各地培育相關領域市場主體,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等與企業深度合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快技術、產品和服務升級,促進運動健康技術裝備、健康監測設備、智能運動器材等裝備制造業發展,開發匹配群眾需求的服務項目,支持企業做大、做優、做強,推廣成熟管理服務經驗,加強品牌輸出,引領行業發展。支持各地逐步將運動促進健康產業打造為體育產業新亮點、經濟發展新動力、提振消費新領域。
四、加大組織保障力度
各地體育行政部門要建立與當地發改、教育、民政、財政、衛健、工會、工信、科技、農業、金融、數據、住建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協同機制,推動完善相關政策,健全督促評價制度。將運動促進健康工作納入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列入年度體育工作計劃和民生實事。建立健全運動促進健康相關制度文件和標準體系,完善配套措施和技術規范。統籌彩票公益金,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運動促進健康相關公共服務。加強運動促進健康工作的社會宣傳和新聞報道,深入挖掘推廣具有代表性的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
關于政策法規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f7wzy.cn)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