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胡建波博士:你想和誰做大學公寓的室友? |
http://www.f7wzy.cn 2025年9月16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
一個宿舍,能影響一段大學人生嗎?
前幾天新生報到,在春山里學生公寓,我聽到不少家長、學生對歐亞校園的稱贊。我們的老師和導生們不僅向新生們介紹物理環境,還講起學校的特色文化。例如今年5月,春山里發布選房公告時,我們打破了傳統高校按照班級、專業分配宿舍的慣例,以興趣組團、個性匹配為核心,讓不同專業與背景的學生得以在生活場景中自然鏈接。公告一經發布,收獲了眾多點贊,很多人說“歐亞是懂大學生的”“這是‘以人為本’幸福價值觀的體現”。

春山里學生公寓
其實這樣的舉措在哈佛大學早已實施。《成長1+1》作者王可初入哈佛時,被學校所倡導的“混住”宿舍制深深吸引:入學前的夏天,學校會要求每一位新生填寫住宿申請表——從希望有幾個室友、自己的學習特點和社交習慣到一些其他個人問題,幾乎無所不包。之后哈佛的新生主任會花一整個夏天的時間,親自審閱這1650份申請表,將興趣和背景不同的學生搭配起來,以此分配宿舍。哈佛這一“混搭”制度被王可稱為“藝術”——這種“有意而為的不同”,讓她遇到了原本一生都可能不會打交道的人,不僅豐富了她的學習旅程,更讓她學會了如何在多元中找到自我,意義非凡。
所以無論是歐亞的“春山里模式”,還是哈佛的“混住”宿舍制,背后都蘊含著相同的邏輯: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讓人學會與他人相處、逐步走向社會的場域。宿舍,常常就是他們完成這一轉變的起點。
這樣的育人邏輯,在組織管理理論中也能找到蹤影。學界對于“人”的定義經過長時間的流變,逐漸形成了“自然人”“社會人”“組織人”“專業人”四大定義。在“四人”理論的啟發下,歐亞探索出了一條有別于傳統高校的學生成長路徑:從只關注學生“專業化”發展,轉向全面推動學生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組織人”“專業人”的多維度發展,并由此開啟了從學生組織形態、空間環境到教育教學的一系列嘗試與變革。
作為“自然人”,學生需要被看見最基礎的生活訴求。今天的學生成長環境較上一代完善得多,他們早已習慣了更整潔的居住環境、更完備的生活條件。那種艱苦年代里的宿舍環境,已無法滿足當代學生的基本訴求。有些教育工作者無視這一點,總是強調我們當年如何如何,這會讓學生在最初的體驗里產生對學校的疏離感與抗拒感。
我們從很早開始,就持續翻新宿舍、新建公寓,改造學習空間。看上去,這些只是環境層面的改善,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理念:正視學生作為“自然人”的基本需求,讓他們在校園里生活得舒心、體面、有尊嚴。只有當一個人最基礎的生活感受被看見,他才可能更安心地去學習、去探索、去成長。
當生活有了安頓,便要推動學生作為“社會人”去交流、去融合。美國學者文森特·汀托(Vincent Tinto)曾提出著名的“輟學理論”,他將高校視為學術系統和社交系統構成的整體,學生需同時實現學術融合和社交融合。若任一融合失敗,學生便容易產生輟學意向。換言之,學生在大學里遇到的最大挑戰,并不總是知識的難度,還有其能否在校園里建立起歸屬感和可以依靠的關系網絡。
我們建成了八大青年社區,通過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與朋輩交流,幫助學生不斷擴展社交途徑,在點滴日常中結識更多伙伴、建立更多聯結。許多學生告訴我,正是在社區氛圍的影響下,他們真正感受到“大學不是一個人的旅程”,而是一群人彼此陪伴、共同成長的經歷。

位于春山里的多媒體影像工作室
當學生逐漸找到了歸屬感,成長便進入“組織人”的層次。所謂“組織人”,不僅需要在群體中擁有相同價值觀與目標,還要學會在團隊中把個人長處和他人能力結合,共同協作。
然而,傳統意義上的專業班級,在這一點上往往存在不足。班級的目標更多是學業成績,缺乏明確的組織使命;同學之間大多處在競爭關系,真正的合作機會有限;加之專業背景相近,成員間技能的差異性與互補性也不足。這使得班級并不能成為培養“組織人”的最佳土壤。
所以我們選擇以社團和工作室為核心。在這里,來自不同年級、專業的學生因為興趣或任務走到一起,形成一個個小型“組織”。以社團為例,我們給予學生必要的經費和自主權,鼓勵他們承擔校園事務。歐亞每年的迎新晚會幾乎都是由學生社團一手完成的:從策劃方案到分工協作,從舞美設計到現場執行,老師只做引導和支持。過程中,學生們不得不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在真實的磨合中溝通、協作,逐漸學會如何在一個團隊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組織的力量與價值。

參與2023年迎新生文藝晚會籌備的青年志愿者協會師生合影
除了融入組織,學生們還需完成最后一個閉環——成為“專業人”。當今社會,“專業人”不再是單一的知識掌握者,而是能夠將專業與跨學科素養、創新精神結合起來的人。這一點,在歐林工學院提出的“歐林三角形”理念中得到很好地詮釋: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能力,還能在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培養思維的寬度,更要有企業家精神,敢于創新、擔責。
受到歐林工學院的啟發,我們也建立了“歐亞三角形”。通過項目制、案例教學和企業導師制,學生不僅鍛煉了專業技能,還在跨學科的融合中理解人文與社會的意義。尤其在與真實雇主的合作中,他們不僅要思考技術方案的可行性,還要兼顧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由此激發出責任感與創造力。很多同學因此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職業任務”,并逐漸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從宿舍到社區,從社團到課堂,這些看似“細碎”的安排,其實構成了學生成長的“關系場”。在這里,他們完成了“完整的人”的歷練,獲得的遠不只是學位與證書,更有自我認知與彼此支持。
教育的深層意義也許正是如此: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為年輕人營造真實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生活里學會與自己相處,在關系中學會與他人共處,最終走向更廣闊的社會。
春山里,不只是一個公寓的名字,它承載著大學生活的第一道選擇:你會與誰同住,又將如何在生活中與他人建立聯系。在共同生活的點滴中,你學會理解與合作,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讓教育藏于生活,讓成長寓于關系,也許多年后,你會發現,那段宿舍生活塑造的不僅是你的大學時光,更是你面對世界的方式。
|
關于西安歐亞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f7wzy.cn)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