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數智時代,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全新出發! |
http://www.f7wzy.cn 2025年8月31日 來源:上海財經大學 |
|
8月30日,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新)成立大會暨“走進數智時代的人文學科”論壇在校舉行。校黨政領導許濤、劉元春、姚玲珍、劉慶生、靳玉英,校內各單位代表,人文學院師生和校友代表,以及全國30余所院校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代表出席活動。
劉元春校長在致辭中代表學校向蒞臨本次大會的各界同仁表示熱烈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人文學院建設與發展的各單位以及廣大校友致以誠摯感謝。他表示,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對人文學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學校圍繞“打造數智時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財經大學”的定位,系統謀劃、全面布局。新人文學院的成立,是學校優化學科結構、推動內涵發展、提升育人質量的重大舉措之一,是一次應對變革、開創未來的戰略性重構,要順應數智時代發展趨勢,深刻把握新文科建設內在規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交叉融合為路徑,以賦能育人為根本,致力于建設成為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具有上財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一流人文教育與研究高地。
成立儀式由姚玲珍副校長主持。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院長黃平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代表致辭。他表示,人文學院的戰略重組正逢其時,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結合”重要思想、構建具有鮮明財經底蘊的特色人文學科和推進文化傳播及文明互鑒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希望未來能與人文學院加強學術合作與交流,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作為兄弟院校代表致辭。他表示,人文學院的“新”要體現為向“真正人文”的學院轉型,這對于上財在數智時代培養追求真善美、具有批判精神、加持深厚人文修養的高層次人才將具有深遠影響。
上海財經大學原人文學院院長、資深教授張雄在致辭中回顧了人文學院20余年的發展歷程,以及對學校學科點布局和通識課程建設作出的重要貢獻。他表示,學校對人文學科的高度重視、“AI+財經+人文精神教育”的戰略定位以及師資力量的不斷壯大將為學院事業發展帶來新氣象,自己將緊跟學校和學院的發展步伐,做出力所能及的學術貢獻。
許濤書記,劉元春校長,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李猛,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向晨,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張偉,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李佃來,上海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旭光,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獻華,共同為新人文學院揭牌。
王獻華院長從學院發展定位內涵、師資規劃、系統設置、教研基地、學術組織、人才培養、社會辦學項目等方面介紹了新人文學院的基本情況以及未來發展愿景。他表示,學院將牢記學校的殷切期望和發展要求,努力建設成為情懷深厚、特色鮮明、國際知名、國內頂尖的新人文學院。
靳玉英副校長宣讀上海財經大學通識教育顧問名單。
許濤書記向學校通識教育顧問代表頒發聘書。
與會嘉賓圍繞“人文通識教育與學科建設”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吳曉明從民族精神構成的角度闡明了人文學科的重要地位。他強調,人文社會學科未來發展的重任,要學會從學徒狀態當中擺脫出來,積極探尋自我發展、自我主張的機會。這是哲學社會科學普遍的時代任務,同時也將影響和決定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命運。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彭小瑜從歷史底蘊及現有學科特色兩個維度談到對上財人文學科未來發展的期盼。他認為,未來人文學院需要在學科交叉融合、學科建設國際化以及專業發展特色等方面著力布局,努力成長為新銳學科。
李猛院長從通識教育與人文學科的重要性出發,就面對技術發展怎么推動通識教育創新提出建議。他認為,一是要高度重視語言和閱讀的訓練;二是要充分考慮到新技術對具體教學模式的挑戰;三是推進數字人文建設要以人文方式克服學生對技術的恐懼。
孫向晨教授對上財在全球文科專業縮減、文科專業式微的大背景下致力于夯實人文基礎學科建設、做精做強通識教育體系的魄力和眼光表示欣賞。他認為,建設通識教育,一要“心氣高”,二要“做得精”,三要“重視學生真實感受”。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臧克和就上財人文學院的模式架構述及了兩方面建言。一方面,從基礎學科邏輯起點出發,找準學科發展的優勢和特色;另一方面,從開放性、跨文化的視角,基于文明類型研究的優勢,探索人文學科新的發展道路和模式,讓人文學科重新煥發生命力。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鄧安慶從高校教師的角度談論其對通識教育的理解,以及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通識教育的意義所在。他提出,在AI技術不斷迭代的時代,人文學科只有牢牢抓住原基礎、原根基,扎根于最原始的存在論根基之上,才不會迷失方向且有生命力。
浙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馮國棟從AI對知識生產和知識接受產生巨大變化談到具身認知和結構性閱讀匱乏問題。他認為,AI體的表達程式化,造成創新性和有情感的表達非常匱乏,人文精神會變得愈加重要。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陳聲柏結合數智時代AI對人文學科的挑戰交流了其對建設人文通識教育的看法。他認為,AI在某種程度上激活了人文學科或哲學。上財的人文學科和人文通識教育要同經濟哲學一樣,堅持鮮明的財經特色,并在此基礎上堅持文明互鑒和交流,促進形成新的通識教育、新的人文觀,形成上海財經大學人文通識教育的特色路徑。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日明基于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學科建設的經驗,對上財人文學科建設提出自己的建言。他建議,人文學科要在正視自身起點以及基本目標壓力和矛盾的基礎上,加強精品化建設、學科融合和師資隊伍建設。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榮強認為,經濟類院校建設人文學科,要聚焦服務經濟人才培養核心目標,打造差異化學科發展方向。一是打造一組全校學生的必修課,作為高質量核心通識教育課程;二是建設一批豐富多元的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三是開發一系列經濟+人文交叉學科課程,培養一批既懂資本運作,又能理解地緣政治、歷史文化、道德倫理的復合型人才。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倪玉平從學院發展愿景的角度建議,基于學院現有的中文、歷史、哲學、藝術系,加強力量整合,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貫通,產生新的學術知識增長點,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楊紅偉認為,數智時代加強通識教育建設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做到真正的“通”,要避免受到現有學術制度和不同學科之間課程體系安排的約束,建議給予人文社科學者更多的成長空間。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朱承期望,面對數智時代不可預測的未來,人文學科要積極參與到智能化的浪潮中去;要更加明確其學科規范,使其更加符合人的需要,實現智能人文化;要促進民眾擺脫機器智能的負面影響。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李化成圍繞人文通識教育與學科建設如何結合的問題進行分析。他認為,學科建設的核心指標之一是人才培養,而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行動中實現自我教育,以此實現人文精神的浸潤并進一步傳遞給他人,從而完成“立德”和“樹人”之間的正向閉環。
“走進數智時代的人文學科”論壇在武東路校區同新樓舉行。俄羅斯科學院教授Roman Lunkin應邀作題為“西方世界中新的意識形態分歧”講座,并同與會嘉賓和人文學院師生進行友好交流。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特別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重塑世界。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新)將以本次成立大會為契機,在學校學科發展布局的戰略引領下開啟數智時代人文學科建設的新征程,通過深刻把握新文科建設內在規律,積極探索人文通識教育與人文學科建設協同發展的特色路徑,努力打造具有鮮明上財特色的人文通識教育品牌。
|
關于上海財經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f7wzy.cn)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