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同濟大學19項科技創新成果集中亮相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
http://www.f7wzy.cn 2025年9月25日 來源:同濟大學 |
|
智能海洋科考船“同濟”號、城市軌道交通智能運行控制技術及應用、跨域作業型邊緣智能蛇形機器人、AI 手語大模型……
9月23日,以“工業新質,智造無界”為主題的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同濟大學共有19項科技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各有創新亮點,引來參觀者駐足。
其中,不少成果是人工智能賦能科技創新的產物;更有多個項目榮獲工博會CIIF創新引領獎、工博會高校展區創新金獎、工博會高校展區創新獎等重要獎項。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掛職)欒宗濤、同濟大學副校長石振明,分別來到同濟展區參觀,饒有興趣地聽取項目成果介紹。
大學科研落地國計民生,成果轉化惠及多個領域,快來同濟大學展區,一覽這些亮眼的成果吧。
“同濟”號智能海洋科考船
展區內一艘船模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這是依托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管理運行的“同濟”號智能海洋科考船。該船具備岸基遙控、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等核心功能,以2000噸級平臺實現3000噸級科考作業能力,可開展海洋地質、生態、大氣等綜合科考任務。將年均執行240天海上任務,支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維、國際大洋鉆探研究及長三角高校涉海人才培養。
城市軌道交通智能運行控制技術及應用
交通學院張雷教授團隊聯合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等產教融合團隊堅守理論創新與技術開發,研制和開發的列車車載設備、軌旁設備、目標控制器和調度系統等產品體系,已成功應用于28個國家與地區的近100條軌道交通線路(包括地鐵、輕軌、有軌電車、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等),實現了中國首套全自主化的城軌列控系統整建制出口。項目獲得本屆工博會CIIF創新引領獎。
智能建造場景的空地協同感知裝備、技術及應用
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劉春教授團隊研發了智能建造場景的空地協同感知裝備及技術,研制了多模態數據融合的智能測繪裝備,有效解決了傳統三維數據獲取方式在效率、成本、場景適應性上的痛點,實現了“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真便攜”的輕量化感知目標,有效應用于我國40余個大體量、高復雜、超高層等典型重大建筑智能建造的現場施工和運維管理。項目獲得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創新金獎。
跨域作業型邊緣智能蛇形機器人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符長虹團隊研發出“玄螭”系列跨域作業型邊緣智能蛇形機器人。該機器人融合仿生學與具身智能技術,創新打造模塊化復合材料機體,可在狹窄管道、陡峭坡面等復雜地形自主穿梭,能動態生成蜿蜒、攀爬等十余種步態,搭配邊緣智能視覺系統,有效解決傳統安防巡檢設備痛點,為工業運維提供全新技術方案。項目獲得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創新獎。
超深水海底飛行節點地震儀
該設備是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資助、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耿建華教授團隊牽頭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研制的一款帶有海底導航定位與自主航行功能的海底四分量飛行節點地震儀,用于超深水海底資源勘探、科學研究與資源環境評價。國際上首次在~2861m水深的海底里采集到高質量的四分量地震數據,填補了國內空白。
面向化工行業安全生產的數智化先進模擬系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王成教授團隊研發的先進模擬系統能夠精準識別潛在風險,支持隱患排查、應急推演與流程優化,在虛擬環境中對事故場景進行動態預演,有效預判安全風險與操作誤區。它不僅可用于人員培訓和實戰演練,還可作為智能決策驗證與安全技術測試的重要平臺。目前,該成果已成功應用于中化信息的化工生產安全解決方案中。
具身智能泛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齊鵬團隊聚焦泛血管介入手術這一臨床實際場景,提出面向手術場景的“具身智能感知-控制融合”的實時決策控制算法框架,構建了基于高保真仿真環境的血管介入手術自主導航策略平臺,成功實現從仿真到真實手術場景的任務級策略遷移。該技術有望為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體系的構建開辟全新技術路徑,助力我國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
深地智探:超深定向鉆孔內瞬變電磁地層探測
土木工程學院薛亞東研究團隊聯合安徽惠洲地質安全研究院、上海深地智探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超深埋隧洞智能探測與綠色加固一體化系統”,完成了國內水利系統首例2504米超深定向鉆孔內的無纜自儲式瞬變電磁探測。首次構建了超深地層的“探測–解譯–智控”一體化全流程閉環技術體系。成果可為深埋隧洞、地下儲庫、深地能源開發等重大工程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廢棄物熱化學甲烷化及代天然氣應用裝備
廢棄物甲烷化及代天然氣應用項目將各種有機固廢轉化為能替代天然氣利用的高熱值燃氣,既解決了固廢清潔處理難題,又節約了寶貴的天然氣資源,并實現了碳減排效果。該技術由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陳德珍教授固體廢棄物熱處理研究團隊開發,歷經十余年研究攻克了焦油難題、避免了含油廢水的產生,開發了相關裝備,具備了工程應用的基礎。
工程化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藥物技術平臺的開發
工程化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藥物(ATMP)的研發,開創國際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工程化修飾先河。醫學院徐俊教授團隊攻克工業級量產工藝、生產與質量控制、多模型藥效評價三大核心技術集群,搭建適用于多種干細胞來源外泌體藥物的大規模、高靈活性技術開發平臺。團隊正研發靶向明確、功能增強的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工程化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產品。
新一代血管特異性鐵基磁共振造影劑
醫學院張兵波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出新一代鐵基磁共振造影劑。團隊首創的液相自組裝技術,攻克了綠色、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生產的難題。該產品具有顛覆性優勢:僅需一針注射,即可實現全身超長時程、超高分辨率的血管成像,不僅安全性更高、成本顯著降低,還適用于腫瘤、腦卒中等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斷。目前,該項目已完成核心驗證,有望打破國外技術依賴
空氣污染行為智能分析和無耗材環境治理系統
同濟科技園企業上海凌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將空氣特征數據轉化為標準化數據服務產品,形成從物理世界到數字決策的升華,以數據要素為生產力為養老、醫療、應急等行業提供智能監護預警、健康溯源等數據服務,創造健康生活環境,賦能公共衛生安全,以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踐行空氣安全使命,讓空氣更安全生活更健康。
有機廢棄物轉化為高附加值綠色氫基燃料技術
同濟科技園企業上海濟德能源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專注于廢棄物分布式再生能源技術與裝備的開發應用,引進同濟大學專利技術進行再開發,擁有高效厭氧發酵與定向熱解核心技術。該技術可將有機廢棄物徹底轉化為高附加值綠色氫基燃料,實現能源化、高值化與低碳利用。公司的熱解氣化技術是生物質與固廢高效轉化領域的核心平臺技術。
AI手語大模型
同濟學生創辦的上海濟聲科技致力于構建全球聾人的“巴別塔”,通過自研的手語大模型,解決全球近一億聾人在信息獲取方面的障礙。支持公共服務、新聞媒體、政務服務、法律金融、教育醫療等全場景AI手語播報;可支持“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乃至300+普通人語言和多國手語轉譯,助力千行百業,進行信息無障礙基礎設施建設。
智能建造二結構施工機器人
校友企業上海自筑科技推出多款智能建造機器人:ALC墻板運輸安裝機器人集成翻轉與行走功能,實現單人墻板運輸與液壓輔助安裝,顯著提升效率;膩子刮抹機器人適用于大型建筑噴涂,一次成膜、厚度均勻,涂料利用率超90%;乳膠漆噴涂機器人通過升降噴槍實現均勻噴涂,優化施工質量與人員工作條件。
面向高階智能駕駛的電子機械制動系統底盤域控關鍵技術
汽車學院吳光強教授團隊聯合格陸博科技有限公司針對線控制動領域核心技術,構建“三軸一體的智能底盤技術路線”,形成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研發體系。項目團隊已形成覆蓋EPB及制動器總成、ABS、ESC、GIBC(onebox)、EMB等全棧式產品矩陣。格陸博線控制動產品已實現全線量產,產品年產能超100萬套;關鍵零部件均自研自產。
多源信息融合車載組合定位
依托汽車學院科研創新成果的共跡科技,專注車輛全工況高精度定位核心技術產業化應用,產品線涵蓋P-Box、IMU、域控貼片模組、高精度真值定位測試設備及室內外一體化全棧定位方案等。共跡科技擁有乘用車、農用機械及無人機量產定點,陸續推進無人車、無人船、無人機、機器人全形態載具的智能化,致力于成為細分賽道創新引領者與產業化先鋒。
安全高性能固態電池產業化
校友企業同碳創科聚合物固態電池項目通過自主開發的固態電解質體系,擁有高安全性和穩定界面,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與電壓窗口的大幅提升。其三維防護設計可提升續航并顯著降低熱失控風險。固態電解質不易燃且工作溫度范圍寬,可在–40℃至80℃之間穩定運行。團隊計劃在2026年前完成百兆瓦級示范,為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提供高安全、高壽命的固態電池解決方案。
移動充電線控底盤
由汽車學院校友創立的上海濟馭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無人駕駛通用化線控底盤的研發和生產。公司量產的多款線控底盤覆蓋無人充電、無人物流、無人配送、無人消殺、無人巡邏、無人特種車等多個應用場景。此次參展的移動無人充電寶展車所使用的是由濟馭研發的高壓驅動版底盤,較傳統無人充電寶底盤在系統方案上全面領先,并大大節約了成本。
本屆工博會為期五天,將持續至9月27日(周六),共設九大專業展和三大特展,緊緊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主線,全力建設一個展示中國成就、引領新型工業化方向、彰顯未來工業趨勢的國際工業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平臺。
|
關于同濟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f7wzy.cn)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