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莫負韶華 立擎未來︱劉昌勝校長在上海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f7wzy.cn 2025年9月20日 來源:上海大學 |
|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家長們、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
金風拂檻處,秋韻啟新章。今天,我們隆重舉行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共同見證來自全國各地的5158名本科生、6986名研究生,以及來自全球82個國家的728名國際學生,共1.2萬余名新生,在上海大學開啟人生新的篇章!在此,我代表上海大學、代表校黨委吳堅勇書記,向全體新同學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向辛勤培育你們的家人和老師致以誠摯感謝!
百川赴海,菁英云集。你們憑智慧跨越書山題海,用汗水點亮理想星火,從五湖四海匯聚于上大。今年,學校在積極落實優質本科擴容政策背景下,生源質量繼續提升,上海本科生平均分排位同比增長7個百分點,其中四成來自頂尖中學;外省生源七成位列特控線前10%,較去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河北省張子傲、顧成禹同學位列特控線前3.8%。碩士生總體報錄比達3.7:1。你們中有滿懷民生關切熱忱,從北大到上大讀研的李奧鑫宇同學;有熱愛科技創新實踐,在全國“挑戰杯”大賽斬獲金獎的崔亞順同學;還有父母均為上大校友,接力夢想、續寫榮光的“上二代”蔣文瀚同學。今天還是陳玉玲、方俊逸等28名同學的生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祝你們生日快樂!
同學們,從今天起你們成為光榮的“上大人”,與學校開啟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之約,而上大的責任與榮光也等待你們用青春奮斗去融入、去承接、去發揚!
上海大學是一所賡續紅色血脈、化育時代英才的大學。成立于1922年的上海大學,是中國共產黨主導創辦并實際領導的第一所正規大學,彼時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黃埔”“北有五四時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時期的上大”的盛譽,在中國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從建校之初“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的辦學宗旨到當下“養成強國濟世人才,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使命,學校始終厚植人才興國、人才強國的責任擔當,造就了一批擔負時代重任的先鋒人才:王稼祥、秦邦憲、李碩勛、關向應、張治中、丁玲、譚其驤、林國強、楊雄里、干勇、許杰等都從這里走出,為革命斗爭、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和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在全球重要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為學校贏得了廣泛贊譽。
上海大學是一所以城市命名、與上海同頻共振的大學。學校深入服務上海發展,積極實施“五五戰略”,瞄準微電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量子科技領域開展持續科技攻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注入“上大力量”;聚焦城市社會治理、考古與文保、新海派文化、藝術技術、數字經濟與管理領域開展文化自信實踐,以思想引領與文化傳播,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設貢獻“上大作為”。在服務上海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學校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先后躋身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連續四年位列全球前30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國內高校第30,上海高校分類評價位列第5,被譽為國內發展最快的高校之一,實現了從深厚歷史底蘊向新時代卓越發展的跨越。
上海大學是一所踐行創新使命、勇立時代潮頭的大學。學校秉持“自強不息,道濟天下”的校訓精神,擔當“強國濟世”使命。聚焦前沿科技和“卡脖子”難題,服務國家高水平自立自強,錢偉長、徐匡迪、黃宏嘉、周邦新、孫晉良、張統一等“大國巨匠”在各自領域披荊斬棘,取得一系列永載科技史冊的成果。近年來,學校聚力打造戰略科技力量,獲批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重大成果持續涌現:主持研發的碳碳復合材料,助力神舟飛天;攻克燃氣輪機單晶葉片制造難題,支撐重型燃氣輪機實現自主制造;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突破動態平衡與智能控制核心技術,實現多場景靈活作業,等等;在權威期刊Science、Nature、Cell發表論文16篇;獲國家級科技獎11項;新海派文化作品服務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獨領風騷,讓“上大智慧”在國家和上海城市發展中綻放光芒!
同學們,進入上大也意味著你們進入了從“考場答題”向“人生破題”的關鍵成長期,站在人生新起點,規劃好即將開啟的大學新生活,增長學識才干應對未來挑戰非常重要。當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節奏發生深刻變革: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領跑、未來產業生根……時代的變革已不是“十年一轉”的循序漸變,而是“一年千浪”的奔涌向前!你們在大學中的學習與選擇,應為明日應對時代之變、擔當強國大任夯實根基,應與飛速前進的時代同頻共振。在你們新程將啟之際,我和大家分享三點想法:
一、弘毅立志,錨定人生航向
“志者,學之師也。”立志是成長之基,亦是成才之本。“弘毅”貴在抱負遠大、意志堅定;“立志”重在明確方向、矢志不渝,弘毅立志就是要以遠大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以堅強意志夯實成長之路。在完成高考進入大學后,首先要思考“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路?”,對標未來的人生目標來規劃大學的學習,這樣大學生活才有方向,才會更加主動。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同學們,希望你們胸懷青云之志,厚植成長根基。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你們要胸懷“國之大者”,把個人理想系于民族振興的經緯,樹立心懷家國、利國利民的“大志向”,以拔尖之才學服務社會、貢獻國家,努力淬煉成經世致用、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希望你們力行跬步之功,澆灌夢想之花。遠大志向的實現是循序漸進、不懈攀登的過程,要落地于日常點滴積累和長期堅持,從小處做起,從難處下手,以攻堅意志突破瓶頸、以務實態度踐行目標,匯聚點點滴滴的進步,照亮夢想綻放的絢爛圖景。
你們的學長王興興在校讀研期間,就立志要探索高性能四足機器人的研制,他甘坐“冷板凳”,以日復一日的深耕和精益求精的鉆研,突破仿生機器人的技術難題。他用“十年磨一劍”的篤行,在世界機器人賽道上留下了令人矚目的印記,讓夢想的種子在日積月累的耕耘中,成長為支撐國家科技發展的參天大樹。
二、躬身立學,厚積成才動能
“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立學是踐志之要,亦是成事之基。你們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驗,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歇一歇”,相反,大學才是真正“加速跑”的開始。在這里,你們既要錨定理想方向,更要以掌握學習方法為治學之要,在求知路上錘煉可支撐未來的核心本領。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同學們,希望你們實現從“被動接受”向“自主學習”的轉變,夯實知識根基。你們要學會自主規劃時間,摒棄“老師不教不學,導師不找不做”的心理,主動制定目標、安排計劃、跟蹤進度。要善用學習資源,敏銳捕捉前沿領域研究進展,完成從“吸收知識”到“篩選知識”“創造知識”的轉變。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擺脫對“標準答案”的依賴,好問問題、問好問題,在發問和探索中挖掘事物本質。希望你們實現從“學知識”向“學能力”的轉變,提升創新本領。真正的卓越不在于記住多少知識,而在于使用知識解決多少問題,創造多少價值。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科研訓練、項目攻關,實現從單純的掌握知識點到構建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躍升。要培養創新意識,不盲從權威、不迷信定論;善于在“交叉融合”中發現機遇,注重創新突破,努力探索未知、創造新知,不斷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做本領域的先行者和引領者。
我校杰出校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林國強院士在學習時常常“自討苦吃”,不滿足于“尋找標準答案”,主動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并養成多思考的好習慣。他長期專注手性分子基礎科學前沿,在天然產物全合成、藥物分子研發等方面取得了眾多原創性成果,牽頭研制的廉價新型抗癌藥、抗組胺藥惠及無數患者。
三、修身立德,涵養品格風范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是修身之要,亦是做人之本。大學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涵養品格的沃土。進入新的求學階段,深耕專業能造就“硬本領”,而優良品德則是人生的“壓艙石”。你們既要精進學業本領,還要修身立德,涵養格局胸懷,把“道濟天下”的精神融入人生征途,彰顯使命擔當。
“山不讓塵,乃成其高;海不辭盈,方成其廣。”同學們,希望你們常懷包容之心,凝聚協作之力。你們來自天南海北,成長背景、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不盡相同,要走出地域局限,拓展認知視野,多換位思考,欣賞接納不同觀點,學會求同存異。要積極參加跨學科項目,主動培養系統思維與協作意識,在彼此協作中互利共贏,收獲成長。希望你們勇擔時代之責,力行實干之為。大學學習不但要增長知識才干,更要磨礪品格,培育擔當。要以“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懷,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信念,勇挑重擔、攻堅克難,在挺膺擔當中錘煉本領;要以“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理念,淬煉自己的品性,指引自己的行為,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以“踏石留印”的干勁抓好學習和工作,用雙手托舉夢想,以實干成就未來。要反對精致的利己主義,不為短時的功利所誘惑,以長遠眼光代替短期算計,以集體價值超越個人得失,在躬身實踐中成就非凡業績。
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我校“精海”無人艇團隊,錨定海洋強國戰略需求,面對跨學科協作的壁壘、海上試航的艱難險阻,他們以“為國鑄器”的實干擔當,以“集智攻關”的團結協作,通過群策群力打造無人艇中國方案,獲得多項競優比賽全國第一,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同學們,新程已啟,莫負韶華!希望你們在上海大學這片深植紅色基因、厚育突破創新的沃土上,立志鑄魂、立學增智、立德修身,積蓄奔赴未來的力量,書寫無愧于自我、無愧于家國、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青春華章!
謝謝大家!
|
關于上海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f7wzy.cn)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