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扎根中國土壤 成為世界棟梁︱校長李迎迎在天津外國語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f7wzy.cn 2025年9月25日 來源:天津外國語大學 |
|
親愛的2025級同學們,各位老師們:
大家好!
于金秋而來,為收獲而行。今天,我們隆重舉行天津外國語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我謹代表學校,向2025級新同學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站在人生新起點的你們致以最真誠的祝賀!
揚云帆、立潮頭、看世界,海河流動著千年波光,映照你們與天外相遇的景象,上合會議的華彩余韻,將滋養你們拔節成長。恰天津乘勢展華章,上合組織峰會的“天作之合”,展示了上合精神、中國氣派、天津特色的完美融合,見證了各國團結互信、廣泛交流、凝聚共識的最新時刻。恰天外蓄勢綻鋒芒,在這場宏大敘事中,我校充分發揮語言的專業優勢與跨文化交際的天然稟賦,精準服務國家外事大局,涉及11個語種的127名師生,參與翻譯組等全部10個組別的語言保障工作,高水平完成15萬字會議文件資料的翻譯、校對;另有235名學生志愿者活躍在會議服務崗位,累計服務時長超過1萬小時,服務參會嘉賓和媒體記者近3萬人次,用微笑定格中國青年的國際形象。恰青年風華繪新貌,今天,這份未完待續的“天外驕傲”將成為傳遞到你們手中的薪火,這份突破自我的“天外高度”將由你們來定義新的巔峰。選擇成為天外人,是你們青春里擲地有聲的無悔抉擇;而這份始終堅守的初心,也終將在時光的沉淀中,收獲最肯定的答案。
2025年初秋,必將難忘,中國以一次主場外交和一場盛大閱兵,向世界昭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和合共生”是新時代中國在百年變局中的視野和擔當。今天的中國,在互信合作中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比任何時期都更需要“精語言、通國別、懂領域、善傳播”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今天的天津,“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熠熠生輝,比以往任何階段都更致力于以融合姿態構筑城市未來,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渴望以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今天的天外,中外融通、知行合一、道器兼治,每一步的發展都深刻的融入到祖國發展的需求、世界格局的變遷中。
推動文明互鑒,我校今年的招生語種覆蓋全球五大洲主要語種、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關鍵語種,從‘譯世界’到‘譯中國’,我們將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宣介到世界,完成《中國式現代化》等50余部文獻、600余萬字的外譯任務,多部紀錄片在海外傳播量超千萬人次;上合組織峰會歡迎宴會開始前,我校組成16人的非遺展位英語、俄語翻譯團隊,配合非遺傳承人為各國領導人進行項目講解、互動體驗,講好中國故事、天津故事、非遺故事,天外影響力不斷擴大。
推動復合培養,從創新班設置到微專業、微學歷、微世界特色項目,從校際聯合培養到產業學院矩陣,天外打破學科、專業、領域界限,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多國別多校園人文交流、多層次能力進階的學習平臺;從全國首個白俄羅斯語本科專業成立,完成雅庫布·科拉斯《生活的故事》首部中文譯本,出版首批白俄羅斯語專業教材,到高級翻譯學院李夢圓在上合峰會期間,為外方領導人夫婦俄語介紹楊柳青木版年畫,在天外,“課本上的大國外交”就在眼前;從聚焦戰略急需,拓展“外語+國際傳播、國際組織、涉外法治”等前沿領域,助力中國方案的全球表達,到緊扣產業需求,打造“外語+產業”模式,攜手頭部企業,將真實案例嵌入實訓環節,在天外,“未來里的職業圖景”觸手可及。
“中外求索 德業競進”,這既是前人腳印烙成的路,更是后繼者心中傳承的火種。從建國初期培養外交外事人才的迫切需求,到改革開放后服務國家對外交流的戰略使命;從立足本土傳承文化根脈,到面向未來探索科技前沿形成“外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特色;“一切在于干、無奮斗不天外”的精神在一代代天外人之間傳承。玉蘭花下,映清湖畔,理想不斷升華。在這里,我有三點希望與大家共勉。
一、希望你們在信仰的土壤里,種下擔當的誓言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信仰是什么,是心中那份對真理永不熄滅的渴望,更是將個人理想融入祖國發展的無悔擔當。
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天津外國語大學應新中國外交事業之需而生,全校師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鐘作猷、金隄、朱萬清等一批享有盛譽的語言學大師和翻譯家,全身心投入“譯世界”的偉大事業,用點點星光將一方學術世界照亮,生動詮釋了天外人的擔當。與創業先輩們相比,今天,大家擁有先進的學習資源和多元的實踐機會。但這并不意味擔子減輕了,而是擔當被賦予了全新的、更具創造性的內涵。
歐洲語言文化學院2007屆畢業生張艷波作為中國駐保加利亞大使館文化參贊,通過推動青少年文化交流踐行“外交為民”;英語學院2015屆畢業生吳志強任職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紐約總部,以跨文化溝通助力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國際教育學院2023屆畢業生聶博宇作為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赴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用語言搭建文明互鑒橋梁;國際商學院2025屆畢業生李菲加入第十一批援疆支教團,畢業后繼續扎根邊疆教育事業,以實際行動書寫青春答卷。這些跨越時空的擔當,既延續了我們建校初期的使命,也展現了新時代天外人在國際舞臺與國家戰略中的多元貢獻。
擔當的本質,是超越小我、擁抱大我,站在更高的維度去認識自己。對大家而言,認真準備一次考試、主動進行一次課堂發言、勇敢嘗試一次學科競賽、積極參與一次志愿服務,做好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長此以往,不僅能沉淀出扎實的專業能力、抗挫折的心理素質,更能涵養 “知責于心、擔責于身”的意識——這份能力與意識,正是對接國家需求、踐行時代使命的起點。大家要用“做好小事”的堅持,詮釋新時代大學生“強國有我”的擔當。
二、希望你們在興趣的土壤里,種下專業的熱愛
所學專業對于大家,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的執著,也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靈光。無論你選擇哪個專業,都要永遠保持一顆向上的心,像樹苗追尋陽光一樣,保持對汲取知識的渴望。個人興趣與所選專業恰好重合,誠然是一種幸運;若有差異,也不必遺憾,也許這會為你未來成長提供更多可能。
亞非語學院2022級印尼語專業王紫源,聚焦非遺文化傳播,將中醫艾灸療法與語言學習相結合,延展專業能力,獲兩項國家專利;國際關系學院2022級滿都海深耕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專業學習的同時,精進漢語、英語、法語、蒙古語四門語言,為扎根本土放眼全球打下堅實基礎。真正的成長,不是執著于“完全適配”的路徑,而是一種雙向的、富有創造力的奔赴。課堂上的追問、圖書館的深夜燈火、與師長的思維交鋒,都是向上生長的痕跡。心有多高,路就有多遠。
三、希望你們在創新的土壤里,種下突破的足跡
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是從“不會”到“會”、從“跟隨”到“探索”、從“模仿”到“創造”,這是國家進步的深層邏輯,也是個體發展的成長過程。
在6月份剛剛結束的2025屆畢業典禮上,我校人工智能翻譯實驗室人機協作口譯團隊依托數字系統,為畢業典禮現場提供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字幕同傳技術支持,為典禮注入了鮮明的科技元素。這離不開團隊成員的不斷測試及全程跟蹤調整。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人類專家始終是技術的核心驅動者和價值賦予者。
去年是天外建校60周年,今年,你們站在新一甲子的起點,手中捧著“創新”的種子,腳下踏著“傳承”的土壤,新標準、新目標、新機遇呼喚奮進者和實干家。如今,學校全新推出6大創新人才培養模塊,設立21個多方向交叉的創新班,全面構建“一精多會、一專多能”“多語貫通、跨域賦能”的創新教育體系。希望你們用好學校創造的成長平臺,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革,主動跳出專業的 “舒適圈”,在學科交叉班級里碰撞多元思維,在創新模塊中探索融合突破的火花,把外語優勢與專業領域的知識相融合,練就復合本領,最終成長為可擔國家對外傳播之責、可助產業國際發展之需、可應全球合作之急的有用之才。
同學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未來,不在今天的豪言壯語里,而在明天開始你們每一次微小的選擇、每一次堅定的努力和每一次負責任的擔當中。
愿你們在四季更迭中積蓄破土的力量,最終長成向往的模樣。
謝謝大家。
|
關于天津外國語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f7wzy.cn)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