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經典到實踐:教育與AI共啟無限可能”︱校長邵千鈞在寧波工程學院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的講話 |
http://www.f7wzy.cn 2025年9月27日 來源:寧波工程學院 |
|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金秋九月,是收獲的季節,充滿希望與生機!
剛剛過去的九三閱兵,讓我們深刻銘記歷史、致敬英雄。鏗鏘的步伐背后是軍人的鐵血擔當,捍衛和平的先進武器是中國科技實力的硬核彰顯。不久前,我國福建艦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三款艦載機成功完成電磁彈射起飛與阻攔著艦,標志著我國航母技術已躋身世界前列。同樣令人鼓舞的是,DeepSeek梁文峰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首次揭示“僅通過強化學習即可讓大語言模型具備推理能力”,展現了中國在人工智能前沿的探索實力,這是中國智慧對全球科技發展的重要貢獻。
回溯180多年前,在東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中華民族曾陷入長達百年的屈辱歲月,甚至一度失去文化自信。而今天,我們以舉世矚目的成就重新屹立于世界舞臺中央。這背后,離不開三個關鍵支撐:
其一,我們堅定選擇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確定了前行的根本方向;
其二,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積淀了穿越時空的智慧,始終為我們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其三,我們始終將教育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既重視現代化培育,又注重文明的賡續傳承,培養了大批科學家與工程師,筑牢了國家發展的人才根基。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引擎,也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我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和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為主要支撐,以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關鍵路徑,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站在新學期的起點,我們不禁思考: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如何讓教育與前沿科技——尤其是AI技術深度融合,為每個人開啟無限可能?
最近我重讀《紅樓夢》,估計是閱讀記錄被智能化APP捕捉到,它便不斷向我推送87版《紅樓夢》的視頻片段和幕后故事。我從中了解到王扶林導演帶領的團隊,其創作過程更像“辦一所學校”,充滿了教育邏輯,令我深受啟發。
首先,深耕基礎,方能接得住未來。
87版《紅樓夢》劇組是第一次拍電視劇,不少演員也非科班出身。但他們用整整一年時間打基礎:逐字研讀原著、聆聽紅學專家授課、反復揣摩角色……最終成就了一部傳世經典。這說明,決定高度的永遠是基礎。如今,我國科技發展已進入強化基礎研究的關鍵階段。2016年自然指數首次發布時,我國得分僅為美國的36%;而今年我國得分已是美國的1.45倍。我們學校在最新全球學術機構排名中位列700多位——在國內高校整體進步的浪潮中,我們也在快速成長。
AI時代已然到來。無論是DeepSeek、豆包、通義千問,還是GPT、Gemini,這些大模型在語言、數學等基礎領域已達到碩士甚至博士水平,仿佛“無所不能”,它們還擁有很多專業技能。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該怎么辦?關鍵做好兩點:一是筑牢學科基礎,難度越高的專業,行業門檻也越高,扎實的基礎是通向未來的“敲門磚”;二是主動擁抱新技術,AI如同當年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是幫助我們成長的工具。善用AI,方能從“新手”快速蛻變為“緊缺人才”。
第二,找準定位,在細分領域做“不可替代”。
87版《紅樓夢》的演員并非“指定”,而是通過競爭試鏡、依據角色適配度“各歸其位”。這正如當下的產業變革:適度競爭推動技術突破,而真正的發展機遇,往往在于找準屬于自己的細分賽道,做“專精特新”。AI正在重新定義行業,例如新能源汽車已不僅是交通工具,而是被視為智能終端或智能體。產品的高度集成,對多學科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對大學教育和同學們的學習帶來了全新挑戰。
以人形機器人為例,它需要實現與人相似的功能:大腦負責推理決策、小腦控制運動、傳感器感知環境,還要完成人機、機機之間的交互協作,涉及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面對如此龐雜的體系,如何突破?
今年暑假,我赴寧波兩家人形機器人公司調研,收獲了滿滿信心:一方面,有幾十位我校同學在那里工作或實習,已成為企業重要的技術力量;另一方面,去年剛畢業的兩位同學已分別擔任硬件組和結構組組長。公司技術總監是我校機器人學院的沈老師,他告訴我,不少學生是通過像RoboMaster機甲大師這類機器人競賽鍛煉出來的,在團隊協作中形成了各自的專業優勢。AI時代,我們不必盲目跟風,而應在實踐中找準優勢,成為細分領域的“專精特新”人才。
第三,做中學,在協作中成長,鍛造AI時代的實踐力。
《紅樓夢》的演員是“邊演邊會”,從不懂表演到演活角色;我們的同學也是“邊做邊成”,在試錯中進步、在團隊中互補、在探索中成長。不知從何時起,有人戲稱中國學生為“小鎮做題家”,認為我們動手能力差。但請大家想一想:九三閱兵中的先進武器的研發、AI領域從“跟跑”到“并跑”的突破、高水平論文中的創新成果……哪一項不是“動手做”出來的?所謂“動手能力差”,根源或許在于實踐機會的不足。未來,“全球科幻作家負責想象,中國工程師負責實現”,或許不再是一句戲言。
同學們,AI正在重塑每一個行業,而教育,是你們應對變化的“底氣”。它不僅傳授知識,更教會你們在未知中尋找方向、在協作中補齊短板、在實踐中增長能力。當卓越工程師學院以“用硬核科技做出新產品”培養“會創造的人”;當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師團隊研發的科研產品亮相國際展會,受到國務委員現場點評肯定,展現“會創造的教師”;當越來越多老師成為企業科技副總,企業工程師聘為兼職教授,這些人才流動軌跡編織成創新之寧工、創造之寧工,成為“兩創融合”的時代縮影。
中國正朝著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制造業強國邁進,而支撐這一目標的,必將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與工程師隊伍。因此,中國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必將成長為水平最高、特色最鮮明的領域——這一點,我愈發堅信。寧工,將努力成為工程教育與應用型大學的示范標桿,你們將是這一目標的參與者與實踐者。
新學期,學校將為大家提供更多跨學科實踐的機會。也請你們記住:AI是工具,是機遇,但真正能讓你們走遠的,是沉下心的深耕、找準定位的清醒,以及永遠敢于“動手嘗試”的勇氣。
最后,愿大家在經典中感悟成長,在實踐中錘煉本領,在教育與AI的雙重助力下,真正看見并實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謝謝大家!
|
關于寧波工程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f7wzy.cn)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